夕阳西沉
ABIDE WITH ME;FAST FALLS THE EVENTIDE
《赞美诗歌·增订本》第153首
他们却强留他说:“时候晚了,天快黑了,请你同我们住下吧。”耶稣就进去,要同他们住下。——路24:29
一首好的圣诗能使人灵性深度的安慰,鼓舞众多的人,或使人因而归向并接近基督。《夕阳西沉》就是这样的一首圣诗,可以列入最佳圣诗之一,是一首流传久远的著名赞美诗歌。作者亨利·法兰西斯.莱特(Henry Francis Lyte,1793-1847)是19世纪英国圣公会福音派(见第1首注)一位敬虔而博学的牧师。此圣诗是他最后写的一首圣诗,也是他留下的一首不朽之作。因着这首诗,莱特的名字永远被人们所纪念。
莱特1793年生于爱尔兰,由于父亲早逝,年幼无依,自己半工半读上完大学课程。在都柏林三一大学时,学习成绩名列前茅,三度获得诗奖。他原想学医,后又想在文学方面出人头地;但最后决志奉献为教会工作,且专为穷乡僻壤的信徒服务和宣传福音。22岁始任圣职。
莱特虽有美好的德行,而对属灵经验却仍茫然。任圣职二年后,有位任牧师的同工病危,特请他到病榻前商谈灵性问题。可是莱特来到时,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,这使他感到自己的灵性是如此贫乏与枯干,以致对心灵需要慰藉的人也无所贡献,乃与那位同工共读《罗马书》。从此,他自己也得到灵性奋兴的经验,从痛楚之中分享了从上主而来的平安与喜乐。此后,他改变了往日的人生态度,讲道读经也完全不同于平时。他知道主耶稣基督已经成为他的救赎,也深信为主工作并非徒然。他凭着信心救人许多灵魂,自告奋勇地照顾无家可归、流落街头的人,纵然生活清苦,他也怡然自得。
1823年,他为主撇下一切,满怀炽热的心肠来到一处偏僻困苦的渔村,渔民们似乎不欣赏他的努力。他原本不甚坚强,这时又很灰心,但在愁云苦雾之下,仍然常常写诗。他为孩子们、为渔民们、为忧苦失望的人们写了很多的圣诗。
莱特写《夕阳西沉》时,已在布立克罕(Brixham)的一个渔村当了24年牧师。由于他的辛勤牧养,来堂礼拜的人数与日俱增,主日学儿童猛增至800余人。但由于繁重的教牧工作和潮湿的海洋气候,使他素来虚弱的身体渐渐不支,乃遵医嘱易地到法国南部疗养。1847年9月4日,也就是他动身前的前一天,这天正是主日,他感到自己身体衰弱异常,觉已日薄西山,但当他倚枕眺望窗外美丽的朝霞时,心中又充满了平安。此刻,他仍念念不忘曾多年牧养的教会,要为他们主领一次圣餐,并留下临别赠言。虽经家人苦劝,也没能使他改变主意。那一天的讲道,即以“圣餐”为题,讲了“纪念主”的意义。他说:“亲爱的弟兄姐妹,我们人人都要准备那最严肃的时刻来到,但是准备的唯一方法,就是纪念、认识、并依赖救主的死。”当天傍晚,他照常往海滨散步,直到“夕阳西沉”方才回来。他自知归主之日已近,便写出这首《夕阳西沉》。
翌日,莱特启程往法国南部疗养,但未能到达目的地,就在途中与世长辞了,并被就地安葬。此后,每年都有许多人前往凭吊他的坟墓。其中,曾有人因受《夕阳西沉》的开头一句话所感动而接受基督的救恩。他们特意远道而来,在莱特墓前挥洒热泪,表达对他的怀念与感激之情。
莱特生前总是觉得自己一生的工作无所建树,是失败的,因而曾祈求上帝使他能写一点东西长留人间使人受益。他的祈求终于蒙上主垂听,这首诗的流传不衰就是唯一的证明。当这首诗的手稿被人发现时,他已去世了,但这首诗的意境和教益却是万古常新。从他对死亡坦然无惧的崇高格调中,不知有多少人因这首诗得到了安慰、鼓励和希望,从新奔走前面的路程。
“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;但上帝是我心里的力量,又是我的福分,直到永远”(诗73:26)。莱特写这首诗时,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。他的一生充满了艰难和拂逆,但他从未因此蹉跎或后退。他以自己的名言不断地激励自己:“一块铁与其让它锈光,不如磨光。”他正是这样为主的缘故把自己的一切全部献给了那个小小的渔村。
他在主前从不夸口,认为自己不过是“渺小浮生”,当死亡和坟墓的权势向他施展淫威时,他却泰然自若。正如诗中所写“有主赐福,仇敌何须畏惧”?在他“双眸垂闭之时”,他所想到的不是死亡的痛苦与生命的结束,而是“阴翳飞逝,欣看天光破曙,无论天上人间”,主必与他同居。
此圣诗是借用《路加福音》24:29“时候晚了,天快黑了,请你同我们住下吧”并非有所特指。也许,莱特是在一个“夕阳西沉”的傍晚,人生又处于“飘向生涯尽处”之时,想到以马忤斯路上两个门徒对复活之主的祈求而写成的。“夕阳西沉”、“黑夜渐深”,从时间上看确是黑夜将近之际。从心境上看,似乎也有茫然惆怅之情。然而从作者坦然无惧的格调看来,我们却能体会诗中深深蕴藏着那从上头来的信心和力量。那种视死如归,透过死亡的帷幕看到与永恒之主同住的安详与平静。全诗可以说是莱特一生信仰实践的总结。他认识到主是他的随时帮助。“求助无门,安慰也无求处”,主是无助者的帮助,世态万变中,上帝是“不变之神”。他一生多病,但有主同在便可以“泪消苦意,病痛也无足虑”。这一句如按英文原词直译可作:“疾病失掉了他的重量,眼泪也不再是痛苦”。到了人生的终了,“双眸垂闭之时”,也能“阴翳飞逝,欣看天光破曙”。
英国圣诗专家阿瑟·琼斯为了编写《著名圣诗作者》一书,曾亲到莱特牧师的故居,拍摄莱特写诗时的住宅,准备印在书内。同时还访问村中一位老信徒,那是莱特牧师任职时的唱诗班成员。这位老信徒对琼斯说:“莱特牧师为人和蔼可亲,对青年人循循善诱。但有一天,来了几个游行布道家怂恿我们离开老教会,加入他们的团体。当时我同其他12名唱诗班成员感情用事,就都退出了老教会,以为非如此不足以表示我们的热心和属灵。莱特牧师得知后苦劝我们要慎重考虑,但是谁也不听。后来,当莱特牧师这首《夕阳西沉》发给我们时,我想我是最能了解‘求助无门,安慰也无求处’的真实背景。唉!想起来真是后悔莫及。那些游行布道家现在不知去哪里了,而那老礼拜堂的歌声却仍然日夜不断。”
老信徒的这一番话,对我们也不是有现实意义吗?当“××派”等蔓延之时,有的信徒不也是向往他们的“属灵气氛”浓厚,有享受,不像我们的老教会那么古板,死气沉沉、毫无生机勃勃吗?我们当引以为戒。中国教会几经幽谷,正如诗中所言:“谁能如主,时常导引扶持?”当前,中国教会又逢夜尽天明,“冬天已往,雨水已止,百花开放,百鸟鸣啼”(第434首)之时,美好新的前程已经开始,深信永恒“不变之神”,必将与我们同在。
这是一首在信徒临终时所唱的非常美好的赞美诗。一位牧师弥留前对他的妻子说:“我如果归主,不要请唱诗班为我唱什么歌,我只希望我们教会的全体信徒都能在我身旁唱这首《夕阳西沉》”就足够了。
英国国王乔治5世去世时,人们在追悼会上就唱这首诗;美国总统塔夫塔去世时,教堂的钟声也奏此调。据欧洲体育报报道,自1927年以来,这首圣诗在每一届英国足总杯决赛和橄榄球联赛挑战杯决赛上,都会被无数观众传唱着。这首圣诗也成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主题歌。
这首圣诗还曾经在乔治六世(King George VI)的婚礼,和他的女儿,就是当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(Queen Elizabeth II)的婚礼上演唱。1997年德肋撒修女的葬礼上也曾播放这首圣诗。
乐曲调名《傍晚(EVENTIDE)》,是英国赞美诗曲调作家威廉·亨利·蒙克(事略参阅第161首)所写。他在写这首曲调时也正处于某一种悲痛之中。据他夫人说:“写此曲调前,我们心情很痛苦。傍晚我们一同到外面散步,蒙克看到了晚霞和日落,这一切都和我们的心情一致。回家后,他就写了此曲。”
在《赞美诗.选编》中,第594首《已负十架》也是出于莱特的手笔。
这首诗歌的弹唱速度以中速为宜,不宜贪快。
歌词由刘廷芳1933年译为中文。
文章来自《福音时报》
敬拜网
添加:同工微信
每天更新有恩典的诗歌
©2020-2022 敬拜网
称颂祂的名